一生有緣無份!青梅竹馬因亂世失聯「情意埋心底72年」 女方一生三婚「陰差陽錯未攜手」晚年留下首張合照

世間絕大多數的初戀,對大部分人而言都相當刻骨銘心,而民國時期一對男女因亂世而失聯,男方卻暗戀了女方長達72年之久,直到雙方都垂垂老矣,才終於有機會見面,但女方早已有了三段婚姻,如此淒美又專情的愛情故事,也讓後人看了為之動容。

金山與張瑞芳主演的話劇《保爾·柯察金》

Advertisements


1950年,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排演了一部新劇《保爾·柯察金》,導演是從蘇聯歸國的女留學生孫維世,男主角柯察金、女主角冬妮婭則由一對明星夫婦金山和張瑞芳表演。

在排戲過程中,張瑞芳發現身為副院長的丈夫金山與導演孫維世相愛了,察覺真相的她忍著內心巨大的痛苦,在舞台上仍與丈夫扮演著一對戀人。

當話劇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首場演出時,金山與張瑞芳已經離婚了,但為了劇情的需要,他們倆在表演時還是有一些親密的擁抱和接吻動作,在當時,這種真實開放的表演讓台下的觀眾們十分震撼,而作為導演的孫維世,則冷靜地坐在台下,一邊觀看,一邊做筆記,表情毫無波瀾。

此時的張瑞芳,不禁思念起心底那個魂牽夢縈的影子:與她青梅竹馬的初戀鄭曾祜。

Advertisements

當年,是鄭曾祜親手為金山向她遞交求愛信,把她託付給了好友金山,而如今,生性浪漫的金山又因戲生情、移情別戀,只是,此刻的鄭曾祜已經去了台灣,與她分隔兩岸,再也無法及時出現在她的身邊,安慰她的痛苦,關懷她的生活。

他們倆少年同學、情根深種,卻因為戰亂流離,一生有緣無份。

直到張瑞芳86歲那年,鄭曾祜因中風離去,再也無法給她打跨洋電話時,張瑞芳才將這段往事和盤托出,她說:「這段感情埋在我心裡很久了,從未提過,如今他走了,我也老了,是該對它有個交待的時候了。」

Advertisements

此時,張瑞芳已因年邁,常常失憶認不出人,可看著老照片裡的鄭曾祜,她還清楚地記得與他之間發生過的一件件小事。

那一同騎自行車前往頤和園春遊、在北海白塔下划船笑語的美好往事,像一張張深銘心底的木刻畫,哪怕到了垂暮之年,仍在她心底清晰如昨。


藝專同學,青梅竹馬,因戰亂失去聯繫

張瑞芳是河北保定人,父親張基是陸軍大學的炮兵教官,曾任北伐軍第一集團軍陸軍中將炮兵總指揮,北伐革命中戰卒於徐州前線,母親廉維(原名杜健如)是一名地下黨員。

右一為張瑞芳

Advertisements


家庭的薰陶,讓張瑞芳具有大氣、堅韌、英豪之美,國中畢業後,她考入北平國立藝專的西洋畫系,因品貌出眾引人注目,還受到北平著名的「愛美劇團」邀請,開始參與演戲。

雖然仰慕者眾多,但張瑞芳已經心有所屬。

她回憶說,當時藝專在鬧學潮,學生們想趕走頑固守舊的校長,於是推選了她和雕塑系的鄭曾祜當學生代表,前去和學校的教務長談判,教務長正是鄭曾祜的父親。

二人因此熟悉起來,張瑞芳的畫室在鄭曾祜樓上,上課時間,張瑞芳在樓上作畫,鄭曾祜則在樓下叮叮噹噹地敲打鑿刻,到了吃飯時間,張瑞芳就用自己的高跟鞋往木地板上頓幾腳,鄭曾祜就立刻收工到門外等張瑞芳下樓一起去吃飯。

張瑞芳

Advertisements


放學後,他們各騎一輛小單車,邊走邊聊,兩人的家不在一個方向,鄭曾祜總是繞上一大圈,把張瑞芳送到家門口,再轉身朝自己家騎去。張瑞芳的媽媽十分喜歡老成懂事的鄭曾祜,常讓他們倆各自帶著妹妹,一起去北海、頤和園,划船、畫畫,兩小無猜間,二人已經萌生了美好的情愫。

後來,鄭曾祜在重慶與張瑞芳見面,曾不無遺憾地說:「你知道嗎?當初你娘已經把你許配給我了。」

他們倆都只有十七八歲,如果不是後來的戰亂,兩家大人肯定會促成他們的婚事。

可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家庭的影響讓張瑞芳滿懷救亡圖存的壯志,她與陳荒煤等人組成了「北平學生戰地移動劇團」,後又加入進步團體「民族革命先鋒隊」,戰亂中,黨組織決定讓「民先」南下重慶。

Advertisements

張瑞芳在街頭演出《放下你的鞭子》


張瑞芳來找鄭曾祜,希望他也能跟著一同南下,鄭曾祜會彈琵琶,也是「民先」需要的人材,而鄭家是傳統的書香門第,希望兒子好好讀書、出國留學,不希望他參與政治,鄭曾祜已經考上了清華大學,怕這樣一走拿不到文憑,因此無法與張瑞芳同行。

臨別前,鄭曾祜請張瑞芳吃了頓飯,多年後,他迷惑地問道:「我那天請你吃的是烤鴨還是涮羊肉?我爸總怪我,不該請你吃烤鴨,吃了烤鴨,你不就飛了嘛,可我總疑心請你吃的是涮羊肉。」

Advertisements

晚飯時,鄭曾祜一口也吃不下去,送別心上人之際,他淚落如雨。

張瑞芳說:「他一個勁兒地哭,我當時不太傷心,以為過些日子還能見面,哪知道會走那麼長時間,8年抗戰呀!8年,這一走,就是8年。我們就那麼分開了。」


2、陰差陽錯,一生無緣,親手幫好友轉交求愛信

二人分開後,鄭曾祜不斷給張瑞芳寫信,希望她回去把書讀完,拿到畢業文憑。他苦苦盼望著張瑞芳回來,卻一直沒有等到她的人影。

張瑞芳回憶:「有一次,有人模仿我的簽名,留條子給他,說我已經回來了,你到某某處找我。他一看是我的簽名,高興極了,趕緊去條子上寫的地址。可到了那,又有一張條子寫著:我現在有事,你到某某處等我。等他好不容易到了指定的地點,又發現了類似的條子。然後,他就跟著一張又一張的條子跑了一天,也沒見著我。最後,當他知道是別人戲弄他,我根本就沒回來時,他一下就暈倒了。」

張瑞芳到重慶後,滿腦子都是演戲,1938年,她在重慶轉入國立劇專旁聽表演戲,後成為中華劇藝社演員,出演了話劇《家》、《北京人》、《屈原》、《棠棣之花》等名劇,成為話劇界的「四大名旦」之一,在重慶家喻戶曉。

而鄭曾祜曾按父親的意思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讀電機博士,與張瑞芳中斷了聯繫。

在兩人分開的這段時間,張瑞芳與導演余如稷相識,余如稷知識淵博、會彈鋼琴,她很欣賞余如稷的才情,二人書信往來一年多,訂下終身,由郭沫若證婚,在重慶舉辦了婚禮。

可結婚後,張瑞芳才發現,生活中的余如稷性格沉悶,與書信中的灑脫自如完全不同,二人性格差別很大。

張瑞芳說:「他是個好人,但個性太冷,有點不近人情,我又是特別重感情的人。」一次演出結束,張瑞芳收到家信,得知她弟弟走了,而余如稷只是「噢」了一聲,皺了皺眉頭,就也沒有表示了,這讓張瑞芳心底冰冷、十分不滿,不久,二人就草草離婚了。

此時,鄭曾祜來到重慶電力公司任職,重逢之時,張瑞芳已婚,失望之下,他娶了一個容貌舉止酷似張瑞芳的女人,還在結婚前,對未婚妻聲明:「我心裡有一個人,你不要問,也不要管我的事情。」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