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單親媽勝過「沒有質量的完整家庭」!離婚後「脫離前夫高壓相處」海闊天空:其實有愛就夠了

許多離異的媽媽面臨獨自帶孩子的挑戰總是備感艱辛,但其實當媽媽為這個家付出一切時,孩子都會有感覺的,而這個家也不知不覺變得更加溫馨,媽媽其實比自己想像得還要強壯!

一位讀者在後台給我留言,她是這樣寫的。

我是一個單親媽媽,兒子三歲時因為前夫不忠離婚,前夫離婚前後,完全不管不顧,做了很多傷害我和孩子的事情。前夫以及他的家人毫不顧忌,當著孩子面前無理地責備我,對我動手,帶著孩子去認識小三。孩子曾經留下很大的心理傷害,非常沒有安全感,膽小。前夫幾乎什麼都沒有留給我和孩子,我要了孩子的撫養權,用一年時間讓生活回到正軌。用心陪伴孩子,帶著孩子逐漸走了出來,現在孩子有了積極的、很大的變化。而前夫長期缺位孩子的成長,離婚後,也沒有做到對孩子的關注與陪伴。撫養費也拖拖拉拉。我希望你可以寫一篇單親家庭尤其是單親媽媽如何引領和教育兒子的文章。

這是一個話題比較廣闊的命題作文,缺少實際的生活細節作為支撐。雖然從心理諮詢的角度並不是很好的案例,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嘗試來談一談這個話題:單親家庭,尤其是單親媽媽家庭該如何引領、教育孩子?

1. 避免單親家庭的「問題」

我不太喜歡「貼標籤」,因為貼標籤本身是對自己和他人的無形的暗示,我們可以為了方便理解,將「離異並獨自撫養孩子的女性」稱為「單親媽媽」,但請記住,這並不是我們身上的標籤,它本身也沒有任何意義。相比較特彆強調「單親」這個定語標籤,我們更應該記住自己「媽媽」的身份。

① 「單親媽媽」:首先是媽媽

單親媽媽,首先是媽媽。既然是媽媽,就和天下的任何一個媽媽一樣,撫養孩子,教育孩子,會為孩子成長路上取得的任何一點成績而驕傲,也會為孩子成長道路上遇到的小挫折苦惱。

我之所以在文章的一開始就特彆強調這些貌似是「廢話」的話,是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思維方式。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都是活在「暗示"中的,藏在潛意識裡的暗示,就像一個看不見的容器,限制著我們的人生高度。所以,打破人生的桎梏,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去除那些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暗示(束縛)。

王菲的女兒李嫣,是比較嚴重的唇齶裂患者,但是我們都看見了,這個孩子的性格非常陽光,她絲毫沒有因為自己的"生理缺陷"而有一絲一毫的自卑。有人說這是因為王菲有錢,我認為這種說法太過片面:有錢和陽光,沒有必然的關聯。曾經有一次王菲的採訪,一語道破天機,當記者問她,是否會介意李嫣的兔唇時,王菲回答:我覺得我的孩子完全是正常人,而且非常漂亮。

王菲當時的表情非常自然,既沒有因為記者提及李嫣的「缺陷」而惱羞成怒,面露不悅也沒有刻意的誇大硬撐,她只是很自然的說了一件她認為最自然不過的話。正是因為在王菲的家庭裡,從來沒有刻意強調李嫣的唇齶裂,所以李嫣自己才真的完全不把自己的"問題"當成是一個問題。

問題從來不是問題,只有你把它當成是問題,它才是問題。

這就是暗示的力量。

對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心目中最重要的權威,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父母的暗示與期待),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向。一個人格完善的母親,她不會給自己貼任何標籤,尤其是容易引發歧義的標籤,同樣,她的這種態度,也會傳導到孩子那裡,孩子也不會因為自己生活在離異家庭而變得特別敏感自卑。

父母能為孩子提供的東西,的確有「高低」之分,但評價高低的唯一標準,是對孩子陪伴質量的高低,是自己的陪伴,是否對孩子的成長有利?這個標準,與金錢物質無關,與家庭是否完整也無關,只與父母是否用心、能否給到孩子恰當的撫養方式有關。

② 母子關係的問題:共生。

共生關係是家庭教育普遍的問題,結束共生關係是每一個媽媽都需要克服的巨大挑戰,自然,單親媽媽也不例外。

社會上有一些對單親家庭不友好的聲音,其中指向最多的,就是單親家庭容易滋生共生關係。其實這不是單親家庭的頑疾,而是整個家庭教育的頑疾,不過在單親家庭中,因為丈夫這個角色的缺位,使得母子之間產生共生關係的可能性更高了一些。

心理學的共生關係指的是:我的事是你的事,你的事是我的事,一切的事情都是我們共同的事情在親子關係中,幾乎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關係的共生。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共生關係是培養"小白眼狼"和"巨嬰"的必需土壤。

共生關係的本質,是一種「剝削」的關係,也就是父母不願意給予孩子人格上的獨立,其本質是用親子關係剝削孩子的心理發展空間。而共生關係一定和缺少邊界感有關,如果是人格獨立且有恰當的邊界意識的母親,她會意識到孩子和自己完全是兩個人——雖然這個孩子是她生出來的,但是在本質上,卻是另一個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

孩子從出生剪斷臍帶的那一刻,就已經獨立而完整的擁有了自己的身體,這意味著在未來的所有歲月裡,他的身體的全部感受與運動、器官的生長與老化,以及大限來到時的灰飛煙滅,都只是孩子一個人的事,與他人無關。

媽媽雖然不能感知孩子的身體變化,但是和孩子之間有天然的情感連結,這使得讓母親「放手」非常困難。在生活中,媽媽對孩子的包辦替代和控制無處不在,從意識層面,母親承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但是在潛意識層面,母親卻往往對孩子賦予了太多的「附加的母愛」。這種過度的母愛會令孩子感到窒息並在人格層面裹足不前

從某種意義上說,成長的過程,就是在情感上遠離母親的過程

不管是在沒有離異的家庭還是單親家庭,人格不完善的母親都會和孩子形成共生關係,在單親家庭,如果一個母親自身人格不健全,則更容易將自己全部的精力、期待包括自己的焦慮、強迫等等缺陷全部投射到孩子身上,所以,在親子關係中,充斥著大量的擔心、指責、懷疑、失望,經過投射性認同機制,孩子為了維持和母親之間的情感鏈接,避免分離、拋棄和被拋棄,也會不由自主的按照母親的"期待",將自己活成無能的樣子。這是在家庭教育中最值得警惕的問題。

③ 單親媽媽:避免補償和虧欠心理

在單親家庭中,父親的缺位很容易讓母親對孩子產生一種虧欠的心理,隨之而來的就是對孩子過度的補償。這也是單親家庭中單親媽媽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

這種補償和虧欠的心理,本質上是母親自身人格缺失的投射。也就是說,母親將自己置身於婚姻關係的「弱者」地位,她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可憐的",自己的孩子因為在潛意識裡也被當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孩子也是可憐的。

很多媽媽認為自己並沒有這種心理,只是單純的覺得孩子失去了爸爸所以比較可憐。但事實上,父親缺位對於孩子來說的確是一種損失,但是如果有良好的母子關係補償,孩子依然可以正常的成長。之所以覺得虧欠孩子,過度的覺得孩子可憐,實際上還是自己心理的投射——媽媽把自己人格中的"內在小孩"投射到孩子身上

在過度的虧欠心理下,母親可能會對孩子過度的補償,對孩子有比較多的溺愛,包辦替代,這樣的撫養方式一方面可能會令孩子變得唯我獨尊、蠻橫無理,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加重孩子內心的自卑感:他會認同母親對自己的可憐,在潛意識裡認可自己的可憐,從而形成和母親一樣的"自居受害"人格。

④ 引領孩子正確的認識父親

婚姻的破裂對孩子,尤其是年齡幼小的孩子一定會有影響,但是作為父母可以將這個影響降低到最低。

父母如果和孩子的邊界清晰,就會明確的告訴孩子:父母的婚姻雖然破裂,但是爸爸還是爸爸,媽媽還是媽媽,父母對於孩子的愛不會因為婚姻破裂而受到損害

在單親家庭中,如果單親媽媽(爸爸)人格有缺陷,會將對另一半的仇恨、怨氣等等傳染到孩子身上,比如故意不允許對方探視孩子(用來懲罰對方),或者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壞話,不停地詬病對方等等。

這樣做的父母,即使婚姻關係解體了,但是在他們心理上的關係還沒有結束,他們並沒有從上一段關係中走出來,而是繼續活在那種痛苦的體驗當中,不斷的反芻過去。毫無疑問,這樣的父母會帶給孩子非常不好的影響。

如果一方的人格並不健全,比如像文中這位媽媽提到的這樣,孩子的爸爸對家庭和孩子沒有責任感,該怎麼辦?這個時候,就格外需要媽媽的心理力量的完善了。媽媽需要不斷的成長自己的人格,帶給孩子很多正面的影響。毫無疑問,這樣的爸爸一定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留下陰影,孩子天生忠誠於父母,不管父母多麼糟糕,在孩子心中,都對父母非常忠誠。其中一方的遺棄或敷衍冷漠,對孩子的傷害是必然的,作為媽媽,沒有必要逃避這一點,或者偽善的替爸爸編造謊言,告訴孩子爸爸只是忙碌,他始終還是愛你的。

一個人格完善的媽媽,一定是願意面對真實的,無論真實有多殘酷,她都有勇氣面對。為這樣的父親粉飾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孩子的感受非常敏銳。媽媽可以引領孩子也面對真實,這雖然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傷害,但是卻好過無意義的遮掩。媽媽需要在引領孩子的過程中告訴孩子:爸爸這麼做是因為他自身是一個人格不健全的人,和孩子無關。換言之,不是因為你不好,所以爸爸才如此冷漠,而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人格不健全的人,沒有能力給到別人很好的愛。

如果能讓孩子明白爸爸的冷漠不是自己的錯誤,那麼遇到這種情況對孩子的傷害就會降到比較低的程度。

2. 人格完善:媽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所有的心理問題,到最後都可以歸結為人格問題。當人格不健全的父母養育孩子的時候,經常將自己的問題投注到孩子身上,孩子在關係中受到來自母親不健康的人格投射,也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人格的健康水平,直接和孩子的學習、婚戀、人際息息相關,

60分的媽媽(good enough mother)

「60分媽媽」來源於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的「good enough mother」這個名詞,但是翻譯成「足夠好的媽媽」容易引發歧義,而「60分媽媽」,則更加準確的表達了這個概念的意思。「60分媽媽的意思,就是介於糟糕的媽媽和完美無缺的媽媽之間的媽媽

糟糕的媽媽是指嬰兒在周圍沒人的情況下,爬到了高處,媽媽在這個嬰兒感受到了最大的恐懼和絕望的時候還沒有出現。我們更需要了解一下「完美的媽媽」是什麼樣子:一個嬰兒想爬到更高的地方,當嬰兒剛爬上去還沒有任何恐懼感的時候,媽媽就把嬰兒抱下來了。這樣的完美媽媽讓嬰兒喪失了一次體驗自己焦慮和恐懼的機會。可以想象,如果一個孩子在完全沒有任何安全感的威脅的環境下長大,他在人格上會是多麼的弱不禁風

溫尼科特提出這個「60分媽媽」的概念,就是告訴大家,作為媽媽,做一個60分的媽媽已經是足夠好的媽媽了。過於完美的媽媽,實際上是對孩子的另一種形式的吞噬。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媽媽,即使有,對孩子的人格發育也並非好事。所以,真正的好媽媽,是做一個60分媽媽

問題來了,什麼樣的媽媽算60分媽媽呢?

嬰兒爬到高處時,面臨極度的恐懼與絕望時,媽媽將他抱下來,讓他處於安全的環境中間。這樣的媽媽,就是60分媽媽,也就是good enough mother.

雖然溫尼科特研究的是母嬰關係,但實際上,不管在什麼年齡的親子關係中間,媽媽都需要提示自己做一個60分媽媽,即不給孩子過度的保護,同時也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② 區分成人和孩子的世界

在家庭關係中間,夫妻關係高於親子關係——這個觀念顛覆很多中國人的傳統認知,但事實上,正是因為將親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才造成了很多中國式巨嬰的誕生——這是一種扭曲的家庭關係的果實。

在單親家庭裡,夫妻關係已經結束,這個時候單親媽媽(爸爸)非常容易將注意力過度狹窄的集中於親子關係中。所以,單親媽媽在這一點上需要特別注意:夫妻關係是成人世界的關係,它的暫時「消亡」並不代表從此以後完全消失,而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是永遠并行的兩種關係,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吞噬(取代)另一方

也就是說,雖然媽媽暫時失去了婚姻生活的伴侶,但是媽媽在合適的機會下仍然需要再次走進兩性關係,而非從此之後只抱著一份和孩子的親子關係過下半生。如果一個單親媽媽選擇了後者——就像曾經為中國文化廣為宣揚的那樣:為了孩子「不受委屈」,自己一輩子不再結婚。那麼這種關係就一定會有媽媽吞噬孩子,母子關係共生的現象。

媽媽是一個成年人,她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她可以選擇單身,但是她絕不應該「為了孩子」選擇單身

相反,如果一個媽媽人格足夠完善,她可以在母親、職員、妻子、女兒等多種身份遊刃有餘,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一個非常良好的示範。任何單一的身份,都一定會帶來人格上的局限。人格完善的媽媽會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我和你的爸爸是兩個成年人的婚姻出現了問題,但是這是我們之間的事,和爸爸媽媽對你的愛無關,所以,你不用為爸爸媽媽的婚姻破裂承擔任何責任,也不會因為成年人的關係發生了變化而受到任何影響

將關係區分開,也就劃清楚了人與人之間的邊界。孩子知道,他只需要為自己負責就夠了,而媽媽,需要為她自己負責。我們雖然非常緊密,但我們卻是兩個獨立人格的人,各自掌握著各自的疆土。

③ 豐富自己和孩子的世界

每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有多種身份,剛才我們說到,媽媽這個角色只是女性的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可以有不同角色的分配比例,但是絕不可以單一

在單親家庭裡,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更甚,因為這幾乎是孩子唯一可以「觀摩」的對象。所以媽媽越有能力平衡好各個角色之間的關係,孩子的心理發展相應的也就越健康。

在單親家庭裡,媽媽可以多帶孩子參加各種活動,不一定非要花很多錢的活動,比如和其他媽媽一起作伴帶孩子去大自然,讓孩子們一起玩耍,媽媽們一起聊天;比如去參觀各種展覽(多半是不花錢的);比如帶孩子一起去書店坐一坐,在氛圍很好的環境下讓孩子安靜下來,找到書籍的樂趣;比如帶孩子一起看電影,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群,和大家拼車去短途旅行或者參加公益活動等等。

的確,在單親家庭裡,媽媽一定會更辛苦一些,但是和孩子一起探索這個豐富的世界,這不僅僅是是陪伴孩子,其實對自己也是一種療愈。外面的世界非常廣闊豐富,離開了一個不合適的渣男也沒什麼大不了,當你的眼界足夠豐富,當你無論在什麼樣的生活條件下都有辦法將生活過的豐富多彩,對生活保持一份好奇心,那麼這樣的媽媽一定不會太差,這樣家庭中的孩子,也一定心理正常。

其實不管是單親還是雙親,都只是家庭形式的一種,在當今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裡,我們唯一需要掌握的,就是無論在什麼環境和境遇下,自己都有能力獲得幸福。這種能力與人格的完善程度有關,與單親還是雙親的形式無關。

一個足夠好的單親媽媽,一樣可以培養足夠優秀的孩子,心理健康、精神獨立、樂觀積極的人格,是一個媽媽能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擁有這樣的人格的孩子,無論他走到哪裡,都有獲得幸福的能力,我想,這也是每一個媽媽最想看到的結果。

所以,單親媽媽們,加油!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

Click to show more